“第一版主网”最新网址:https://bz01.net/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第一版主网 > 历史穿越 > 《苏厨》 > 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

《苏厨》 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(3/4)

章节列表
并排,一共十口大锅,前边八口是盐锅,后面两口是温水锅。

    温水锅用于温卤,进一步提高卤水浓度,盐锅用于煎煮成盐。

    龙灶温度前高后低,将浓卤送到温水锅提高浓度后,随盐分的提高顺次将卤水移至前锅,直至入火门处第一口盐锅内熬煮成盐,可以将火力运用到极致。

    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。为了使盐洁白,颗粒晶莹,还要经历除杂工序,就是在煎盐中加皂角、豆浆。去杂的同时提胆,胆粑可用来制作豆花,豆腐,处理皮革。

    后半程很多类似这样的工序,就是连李老汉都不知道的了。

    温水锅后面是盐炕,盐炕长方形,用板石砌成,长约八米,宽两米。

    待盐坑中的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,灶匠将有水分的盐舀入盐仓中,过滤掉多余水分后,再把仓中的盐撮到龙灶后方的水平分散式烟道上方的炕上,利用排烟携带的剩余热量将水分全部炕干,即成食盐。

    如此方将燃料利用率提高到了极致。

    因煎盐方法不同,新盐井的盐品又分为花盐和巴盐两种。

    花盐是随结晶、随捞出、随洗涤,再晾干而成的散粒盐;属于雪盐中的精品。

    巴盐则是熬干锅内卤水而成的块状盐,但是即使如此,因为经过了除杂工艺,品质也比宁夏青盐还要高。

    花盐受宋人欢迎,巴盐受二林部欢迎,因为携带方便。

    至此,单井制盐工艺才告完成。

    但是有个问题,很多井口开在荒僻之地,分散运送柴煤,又会增加运输成本,因此不如大规模集中作业。

    解决办法就是排布输卤笕道。

    笕道,就是输送卤水的竹筒管道,被连接如同过山车一般,最长的可以连绵近十里,从各个井口将卤水集中输送到炼盐场,统一进行熬炼。

    这个盐场,可以说是集后世诸多古人智慧之大成,等到规模起来之后,会有上万人在这片地区劳作,几乎就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大型工业基地,可以算作机器革命之前最高的工业成就之一。

    而这些人,差不多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产业基地中的技术工人。

    无人可以想见,一个大工业基地的展布蓝图,便是在这间粗陋的竹墙茅屋内,就着明灭的火塘,一老一小,一边啃着-->>

章节列表